党史故事1000字【十五篇】

|励志故事
故事: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党史故事1000字【十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 党史故事1000字

  大家好!

  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习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高度,深刻阐述了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内容和工作要求,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等重大问题,既是一次全面的工作部署,也是一堂深刻的党史教育课,宣示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决心,展现了再接再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奋进姿态,彰显出超凡的政治高度、宽广的历史维度和深邃的思想深度,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

  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它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力量,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基层人大工作者,学习党史是人生的必修课,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我们学习党史,就是要坚定信仰信念,做一名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的合格党员;学习党史就是要弘扬党史精髓,坚持“与时俱进”,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相协调。学习党史,就是要汲取精华,感悟红色文化的激情与内涵,领悟初心,回归经典,让精神与信仰散发恒久的光芒。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名人大x工作者,学习党史,在原汁原味的党史经典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党,加强党的思想教育,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尽职尽责,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谢谢大家!

第2篇: 党史故事1000字

  彭德怀摘画像

  1949年10月1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

  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第3篇: 党史故事1000字

  大家好:

  我是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二班的姜宇航,我演讲的题目是观百年党史,感盛世华夏。

  2021年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组织建立100周年的日子。这个伟大的组织有一个神圣而庄重的名字——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他是我们无法湮灭的记忆,是一座载满历史的丰碑。一把镰刀和一把锤子,构成了我们敬爱的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今天,我们伟大的党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也留下了党建精神

  红船画舫,伟大诞生,披荆斩棘,众志成城。一百载风雨洗礼,一百载峥嵘岁月,一百载日夜兼程,一百载辉煌成就。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奋起,写下了彪炳千古的光辉诗篇。是共产党这一盏明灯,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困境,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这是一个奇迹,更是100年来奋斗的见证。

  旧时的中国,是一个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社会,那时的百姓不仅要忍受封建统治的剥削,还要忍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840年后,中国的仁人志士便前仆后继,踏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还记得太平天国运动时人民的恼怒,亦记得五四爱国运动上群众的愤恨;还记得戊戌变法时国人的急切,亦记得辛亥革命时孙中山的言语……虽然这一切没能将人民彻底救出水深火热之中,但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共产党在中国这满目疮痍的大地上诞生了。

  战争期间,共产党人处处彰显对党的忠诚,也更体现了党建精神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书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年仅十四岁的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她从容不迫的走到铡刀下,用自己短暂的青春年华,书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永恒诗篇;战斗英雄董存瑞,为了开辟祖国的胜利道路,用身体做支撑点,炸毁了敌人的暗堡,同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黄继光为占领敌人阵地,在自身多处负伤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用胸膛堵住了枪口,牺牲了。在这些烈士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更看到了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党员仍没有停止探索的道路。也没有忘记党建精神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袁隆平杂交水稻的诞生,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粮食问题;钱学森竭力摆脱美国的阻挠。成为两弹一星的功臣;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实现了祖国的进一步统一;李四光寻找大油田,摘掉了祖国贫油的帽子。这一切的一切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而使祖国从百废待兴到繁荣昌盛,让世界人民刮目相看。

  看今朝,世界在你面前展开无边的天地,中华腾飞的宏愿使你豪情万丈,当世纪的钟声敲响,当未来的精灵翱翔,征途上你是导航的灯塔——火红的党旗永远飘扬。

第4篇: 党史故事1000字

  中国共产党在民不聊生、破败不堪的旧中国诞生,领导亿万中国人民建立起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到今天有了建设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好局面,xx年风雨历程充满艰辛与坎坷。我党历经战火洗礼和历史考验,其历史凝聚着无数革命党人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对此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如何学好党史、用好党史我觉得应该做到两个“牢记”和两个“必须”。

  这两个牢记,一是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的最终目标。理想信念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对于我们共产党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就是我们的理想信念。失去了,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我们党的历史之所以有着如此丰厚的底蕴,正是因为每一名共产党人都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畏流血、不畏牺牲,朝着它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建党xx周年演讲稿--党史学习心得体会,更多原创请访问中国职业写作!

  二是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

  学习党史,必须深刻领会,用心思考。不仅要入眼入耳,更要入脑入心。党的历史虽然只有90年,但党的每一次进步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决定都经过深思熟虑、冷静权衡。如果只学其法、不究其义,一味效仿而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就很容易陷入迷惑不解的境地,寻求出路、解决问题就更无从谈起。

  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吸取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充分借鉴历史,解决好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学好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从革命前辈的手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这代人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历史任务,不断保持和发扬党的胜利成果。

  党的历史像一条河流,曲折但是坚定地向着一个方向流动。穿行在90年的历史长河,点点滴滴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们要做这长河中的一滴水,任他洪水猛兽还是壁立千仞都无所畏惧、坚定不移的跟党走。

第5篇: 党史故事1000字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以及莅临现场的各位领导嘉宾

  大家上午好!

  我是株洲市演讲与口才学会蒋玉香,非常高兴今天能够来到渌口区五中和大家一起分享革命故事,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甘祖昌式老红军”。

  1951年春天,一位身着北方大棉袄的人来到茶陵腰陂区大冲村,他肩上挂着一个斗笠,斗笠上印有“延安”二字,村上的人惊奇地称之为“从延安回来的人”。是的,他就是从延安回来的邓丹明。

  邓丹明18岁离开家乡参加红军,他聪明过人、骁勇善战,长征时当过指导员。有一次,48团政委罗章被敌军围困,增援部队两次施救无功而返,最后王震亲自点名让邓丹明带兵营救。邓丹明不负众望,将罗章成功救出。贺龙事后感叹道:“邓丹明,你真是个猛子呀!”于是,邓丹明就有了一个绰号叫“邓猛子”。

  抗日战争时期,邓丹明担任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六连连长,是“将军农民”甘祖昌的部下,在田家庄抗日战斗中被评为特等作战模范。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后,邓丹明任后勤部汉庄大队大队长,被评为“生产模范”。后来,茶陵解放的喜讯传至延安,邓丹明便向党组织申请,放弃较好的生活待遇,回到家乡参加。

  邓丹明回到家乡,看到家乡虽然解放近两年了,但依旧是“大冲连大冲,卖柴茅过冬,三天不卖柴,饿死老祖宗”的老样子,邓丹明内心一股带领群众从穷困中走出来的强烈责任感油然而生。

  阳春三月,邓丹明随区委书记梁彪走村串乡,着手第一项工作: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经过他的努力,党支部建立起来了。党员们要选举他当支部书记,他笑眯眯地说:“重担子给年轻人,压得出力气来!”人们关切地说:“你当什么呢?”他爽朗地笑着说:“我当模范兵!”

  后来,他坚定地履行着自己的这一诺言。支部的决议,他带头执行。党的纪律,他带头遵守。每逢外出,事先要向支书请假。1982年10月的一天,湘东铁矿来人请他去矿区讲革命传统,他来不及向支书请假,回来后立即上门向支书说明原因。

  他没当支部书记,却操着支部书记那份心。1956年,大冲村在谢家冲修一座水库,以改变“干死蛤蟆,饿死老鼠”的穷困面貌。开工之后,邓丹明就像当年战斗在南泥湾一样,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每天出工最早,收工最迟,风里来,雨里去,一连6个月没离开过工地,更没有进过离工地4里路远的家门,连年节也是在工地过的。这个水库修成后,村里粮食产量年年递增,1991年粮食亩产达到1900多斤。

  “共产党员不能忘记人民群众,要随时随地报答人民群众的恩情。”这是邓丹明常说的一句话。1961年,正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家喂养了一头200多斤重的大肥猪。当时,每斤猪肉的市价为8元。乡亲们在想:“老邓这下可要发财了!”宰猪那天,大家争着来买肉。那年头,有钱也难买着肉。但没有想到,邓丹明坚持按国家牌价每斤7毛4分钱的价格出售猪肉。乡亲们乍一听不相信,待问清是真的,谁也不买了,因为心里过意不去:“这不太亏了老邓吗?”邓丹明激动地说:“1930年冬天,我回村搞侦察,大家见我没吃的,这家塞给我几个鸡蛋,那家揣给我几个红薯,可谁问我要过钱啊!敌人进村了,又是乡亲们给了我保护。今天,大家有困难,我手里有一头猪,就趁机向大家捞一把,别说这样做亏心,就是这样想也不行啊!”他终于说服了大家,让全村每户人家都买了肉,一户困难户和一户“五保户”没来,他马上让儿媳各送去1斤。

  1978年,国家测绘总局局长陈外欧将军回到茶陵,召见了邓丹明,并责令有关部门补发其被错误扣除了的三等甲级残废金。邓丹明将国家补发给他的1000多元三等甲级残废金全部捐给国家搞建设。

  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说:甘祖昌是我们共和国的开国将军,江西籍的老红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了将军,但是他坚持回家当农民。我当小学生时就有这篇课文,内容就是将军当农民,我们深受影响。强调,我们要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是啊,邓丹明是一名久经沙场的红军战士,在革命胜利后,却主动放弃较好的生活条件,回乡务农。并且在中,时时想着群众,处处为着群众,为改善群众生活、建设美好家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愧是甘祖昌式的老红军。

  谢谢大家!

第6篇: 党史故事1000字

  贺龙家族中让人震惊的女汉子

  清咸丰五年,湖南西部桑植县城东关刑场。

  秋风瑟瑟,寒气逼人。刑场上刀枪林立,戒备森严。手持利刃行刑的刀斧手站立两旁,一个个浑身横肉、满脸杀气。三十余个因反抗清廷而获罪的人将在这里被处斩。

  这时,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被五花大绑押赴刑场。他神色怡然,边走边大声呐喊:“贺家没有孬种,贺家都是好汉!”

  围观的群众不禁发出一阵阵惊叹。啊,他不就是那个在湘西杀粮官、烧官仓、开仓济民,举义旗揭竿而起,率民众反抗腐败朝廷,吓坏了清政府的贺廷壁吗!

  好汉,好汉啊!围观的人们一边小声议论着,一边默默为他祈祷……

  临刑前,贺廷璧将自己戴镣的双脚用力踩入土壤里,昂首挺胸,高呼要站着死,决不下跪。监斩官无奈妥协了,不再要求受刑者下跪。朱笔一挥,判下行刑令。

  行刑的时刻到了,满脸杀气的刽子手已经把那明晃晃的鬼头刀高高举了起来。人群中再次发生了骚动,一些围观者已经把头低了下来,女人们更是受不了刑场上刀光血雨中那带血腥的刺激,许多女人已用手捂住了眼睛,小一点儿的孩子吓得哭了起来……就在刽子手举刀欲落下的那一刹那间,天空中突然炸响一声刺耳的惊雷,只见一个头裹青布、身穿青布长衫、脚蹬青布鞋的女人从人群中猛地冲上前去,用双手撩开自己的衣襟扑到贺廷璧身前。

  贺廷璧会意地望着她,感激地点了点头,忽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哈哈大笑,把头颅向女人这边伸出。一道寒光,刽子手的刀落下了,一腔热血喷溅而出,女人即刻用撑开的衣襟跃身凌空接住了那颗被砍下来的头颅……

  女人的惊人之举,使得在场的官员、乡绅以及数千围观者全都目瞪口呆。连杀人从不眨眼的刽子手也有些魂飞魄散,大张着嘴、大睁着眼睛惊呆在了那里,刚才还紧握在手中的鬼头刀此时却“当——”的一声滑落在了地上。

  这个冲上刑场的素衣女人就是贺廷璧的妻子刘氏。

  刘氏虽身为女性。她在心中一直牢牢记着丈夫曾对她说过的一句话:“要是万一有一天我面对刽子手的屠刀,死了头也不能落地!”古有人头落地为英雄悲剧之说,头不落地则表示宁死不屈,坚信后继有人。面对丈夫临刑,虽早已心如刀割,但此时的她只有一个信念:丈夫英雄一世,是条堂堂正正的好汉,好汉高贵的头可杀不可辱,是不能落在地上的,头颅落地对他及贺家人来说是一种耻辱。于是,在丈夫临刑之际,她毅然做出了这一惊天动地之举。

  贺廷璧的头躺在妻子的怀里,看了妻子一眼,欣慰地含笑闭上了眼睛……

  据《桑植县志》载:“乙卯(公元1855年)春,清军班师回部,解匪首三十余人……刘氏仗义兜头。”

  41年后,公元1896年春日的一天下午,就在这位被清廷杀害者的后代中,生出了一个男儿。又过了几十年,这个男儿成了共和国大名鼎鼎的元帅,他的名字叫贺龙。

第7篇: 党史故事1000字

  尊敬的教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当您走进位于河北隆化县城的一座烈士陵园,一个场景立刻会展现眼前身着军装的他,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英勇无畏,气壮山河……他就是年仅19岁的,全国著名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

  这天,就让我们在烈士的铜像下,回到1948年5月25日的战场…

  那天午时,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正对隆化中学发起第二次总攻。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头,抬不起头来。原先,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但爆破手们都无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此刻隆化还没有解放,怎样能算完成任务呢”副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耳边掠过。但董存瑞沉着机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似的向前跃进几米。突然,敌人的机枪又集中朝他打过来,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但他仍抱着炸药包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样办董存瑞急得直攥拳头。

  这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大批的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般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不行,务必立刻把暗堡炸掉,否则有更多的战友要倒下,也会影响整个战役。想到那里,董存瑞毅然决然地将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就听董存瑞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刹那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此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歌声回荡在陵园的上空,也缭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多谢大家!

第8篇: 党史故事1000字

  尊敬的教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当您走进位于xx县城的一座烈士陵园,一个场景立刻会展现眼前身着军装的他,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英勇无畏,气壮山河……他就是年仅19岁的,全国著名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

  这天,就让我们在烈士的铜像下,回到1948年5月25日的战场…

  那天午时,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正对xx中学发起第二次总攻。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头,抬不起头来。原先,这是xx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但爆破手们都无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此刻xx还没有解放,怎样能算完成任务呢”副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耳边掠过。但董存瑞沉着机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似的向前跃进几米。突然,敌人的机枪又集中朝他打过来,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但他仍抱着炸药包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样办董存瑞急得直攥拳头。

  这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大批的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般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不行,务必立刻把暗堡炸掉,否则有更多的战友要倒下,也会影响整个战役。想到那里,董存瑞毅然决然地将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就听董存瑞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刹那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此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歌声回荡在陵园的上空,也缭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多谢大家!

第9篇: 党史故事1000字

  尊敬的教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喜爱上了阅读红色故事和革命诗歌,从那里我了解了近代中国历经磨难的风雨沧桑,感受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曲折历程,也明白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争的热血豪情。

  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夏明翰,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长征、抗战、解放、改革,每段历史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从红色经典中我读懂了万里长征的艰苦卓绝,读懂了林海雪原的孤胆雄心,感悟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活力豪迈,也感悟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大气磅礴。长征路上的严峻险阻,八年抗战的艰难困苦,白色恐怖下的千回百转,南征北战的荡气回肠,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一首首雄壮的诗篇,是镌刻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朽丰碑,是见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历史画卷。

  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感慨万千,展望祖国的明天,我们信心满怀。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期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要感激历史的选取……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梦想有了归依,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解放后的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共产党又带领我们走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几代中华儿女聚集在鲜红的旗帜下,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为铺就强国之路,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100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亚洲睡狮已经雄起,东方巨龙正在腾飞,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还是少先队员的我们是党的接班人,稚嫩的双手要勇敢地承担起历史重托,我们是跨越世纪的新一代,是21世纪的真正主人。革命的精神不能抛弃,它依然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制胜法宝,我们要把自我的人生目标与祖国、时代的命运联系起来,树立远大梦想,培养良好品德,发扬创新精神,掌握实践潜力,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共同谱写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崭新篇章!

  多谢大家!

第10篇: 党史故事1000字

  朱德元帅

  1956年9月17日,朱德在中共八大上的发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共产主义者应当是没有私心的人。”这是朱德身居高位时严格律己的基本准则,更是他贯彻共产主义信仰的真实写照。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他坚决不要元帅工资,直至他去世的21年间,从未领过元帅的工资。跟随朱德多年的秘书郭仁后来回忆说:“委员长从来没有拿过元帅的工资,委员长逝世后大家才知道这件事。”在生活上,朱德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尤其是在担任中央重要领导职务后,每顿饭也都是三菜一汤,三盘菜是两素一荤。早上洗脸也舍不得多放水,朱德总是对服务人员说:“要注意节约,节约一滴水、一分钱。自来水不是自来的,不能浪费。有钱不能乱花,要支援国家建设。”平时,朱德穿的都是旧衣服,破了补上补丁继续穿。连床上的被褥和床单都是打着补丁用了二三十年的,子女们和工作人员要给他换新的时,他总会说:“衣服被子只要整齐干净就好,补补能穿能盖,何必买新的?给国家节约一寸布也是好的。这比战争年代好多了,那时一件衣服要穿多少年!”1959年,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后,接见外宾较多,考虑到国际影响,工作人员准备为他做两套新衣服,好在参加外事活动时穿,他就是不同意:“我的衣服不是很好嘛!把钱省下来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嘛!”后来经过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劝说和动员,他才勉强同意只做一套新衣服,并且坚持自己出钱。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家里来往的客人多,亏欠了50多斤粮食,工作人员想让机关补上。虽然这是政策允许的,但朱德还是很坚决地拒绝了这个建议——他不愿意享受特殊照顾,不愿意让国家多为他花一分钱。最后,朱德坚持和一家人吃菜糊糊,硬是用“以瓜菜代粮食”的办法把亏欠的粮食全部补了回来。朱德生前不止一次讲过:我只有两万元存款,这笔钱不要动用,不要分给孩子们,作为我的党费交给组织。他还曾对孙辈们说:“我是无产阶级,我所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交国家。我最珍贵的是屋里那张毛主席像,可以留给你们;我读过的书,你们可以拿去读。”晚年的朱德更加珍惜时间,每天睡眠时间很短,到了吃饭的时候,总得再三催促才能走出办公室。他总是说:“我能做的事情就应该去做,这样可以为毛主席分担一些工作,年轻的同志也可以腾出手来做我做不了的事情。”有一次,女儿朱敏劝他:“你是近90高龄的人了,这样会吃不消的。”他认真地说:“人活着是为什么?活着就是要工作,要革命!”有时孩子们也劝说:“爷爷,你要注意保重身体啊!”他总是说:“有多少工作需要去做啊!时间很宝贵。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服务,生死不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第11篇: 党史故事1000字

  陈云的“三不准”要求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时任东北局党组织重要领导职务的陈云,就向亲属子女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约法三章”: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

  对于陈云的“三不准”要求,他的亲属子女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认真执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的爱人于若木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上下班和陈云走的是同一路线,尽管顺路,但她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从没有搭乘过陈云的小汽车。

  他的女儿陈伟华在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从农村考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人事部工作。

  考虑到教学一线教师紧缺,她在陈云的鼓励下毅然放弃了国家机关的工作岗位,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当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直至退休。陈伟华弃政从教的事迹成为当时教育界的美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陈伟华忆称,“文革”期间,父亲被下放到江西,在那里待了2年7个月,“一家7口人分散于全国各地,后来姊姊曾到江西给父亲做饭,照顾他的生活10个月”。爸爸对姊姊说,“你在我这儿10个月,没有给国家干事,是为了照顾我,你不能拿国家的工资”。让姊姊把这10个月的工资全部退给了单位。

第12篇: 党史故事1000字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在这繁花似锦的七月,我们共同的母亲—伟大的党迎来了她九十周岁的华诞,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一起为我们的党祝福,贺寿!

  今天我们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沐浴着晨曦的阳光,唱着春天的故事,我心情是那样激荡。

  然而,回首眺望走过去的历程,却是那样的曲折不平坦。你看那洒满鲜血的路上,一个个脚印记载着多少风雨与沧桑。两次的世界大战,翻天覆地的解放战争,无数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一唱雄鸡天下白,唤来春天照人间。从此,我们的祖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看到了金菊含笑,听到枫叶流丹,闻到硕果飘香。还有那抖擞的雄姿震憾,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我欣喜地发现,20世纪也是充满活力和经济飞速的时代。

  它在灿烂的古代文化,有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有实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京九铁路,世纪之交的经济大动脉,在城乡结合处拉响了充满企盼与追求的汽笛;三峡工程描绘着经济开放的轮廓;浦江开放,将中国改革开放继往开来;香港、澳门的回归雪洗了百年耻辱;奥运会领奖台上飘起的五星红旗,给雄鸡形的版图上镀上了金灿灿的色彩。还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明;海森伯量于力学的创造;核能的开发和利用;登上了月球的阿波罗与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抗洪的英雄伟,把人类文明推上了历史的巅峰,一个又一个杰出谷物,为人类社会树起了不朽的丰碑。

  回眸昨日,祖国成就辉煌,展望明天,我们豪情满怀新的世界,新的千年,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因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才竞争日趋激烈,那科教兴国该是治国兴邦的重大决策。新的世纪,我国要加入世界中等国家的列行,还有祖国宝岛台湾也即将回到母亲的怀抱。原子能、现代航天、分子生物、微电脑、电子信息的技术发展,都在期待着我。

  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感慨万千。面临科技发展的第五次浪潮,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说明人才是何等的重要,它是国家的财富,是振兴的希望。我们要勇敢地承担起世经重托,我们要跨越世纪的一代,是21世经的真正主人。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时代、人类命运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品德,发扬创新精神,掌握实践能力,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做个新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宏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壮志在心头,扬鞭在脚下。让我们以满怀豪情再创新世纪的辉煌。

第13篇: 党史故事1000字

  尊敬的评委老师、同志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参加此次演讲比赛,我的演讲题目是“忆峥嵘岁月,著复兴华章”。

  再过一个多月,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的华诞。此时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有理由相信,踏上新征程,奋斗新时代,“党史”是我们最好的“引路人”。

  血雨腥风横剑胆,丹心化海铸忠魂。回首眺望我党走过的百年历程,是那样的艰辛曲折而又荡气回肠。在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是我们的党挺身而出,在惊涛骇浪中,驾一叶小舟穿过刀风箭雨,破浪前进,为中国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点燃了革命的圣火,照亮了亿万中国人民的胸膛。从此,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的安危、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踏上了艰苦曲折的征途,无数的先烈们在这条征途上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战斗到底,他们的每个脚印都是一座血染的丰碑,就在这血肉筑成的丰碑之上,“一轮朝阳”从东方冉冉升起,那就是我们的新中国!

  中华儿女多奇志,日月乾坤改旧颜。解放初期,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大门;改革开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短短四十年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现在的中国,自信地屹立于世界东方!

第14篇: 党史故事1000字

  彭德怀开解下属

  夏纳是抗大总校的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总部作战科当参谋,但他对分配给他的工作有点意见,心里不大痛快。彭德怀知道这一情况后,决定亲自找他谈一谈。

  一天,彭德怀来到夏纳的住处,一见面就开门见山地说:“你就是夏纳同志吗?我叫彭德怀。”一听是彭德怀,夏纳顿时紧张起来。彭德怀看到他这个样子,温和地笑笑,尽量把神态放得随意一些,说:“听说你是从抗大总校来的,我们很欢迎。咱们这里真正有文化的人不多,很需要像你这样的知识分子前来工作。可是,据说让你到作战科你不很满意,是吗?”夏纳局促地说:“我学的专业是工程技术,没有专门学过军事知识,我怕到作战科完成不好任务。”

  “是呀,”彭德怀深有感触地说,“按照你所学的知识,本该让你去搞工程才对。但是,现在的形势不允许我们这样安排,我们正在打仗。根据地里又没有什么工程可搞,要搞也只能等到抗战胜利才行。眼下,摆在我们面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跟日本帝国主义打仗。特别是作战科,很需要一些有文化的同志去加强工作。为了对付日本鬼子,暂时只好让知识服从抗战,你说是不是?”

  听了彭德怀这番话,夏纳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彭德怀趁热打铁,继续开导他说:“其实,什么知识也是从实际工作中学来的。别以为军事这门学问高不可攀,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肯学习多动脑子,许多科学知识也都是可以学习到的。到那时,你就会觉得学习军事,指挥打仗,还真有意思多了。”

  一天,彭德怀在作战科看到夏纳写的一篇题为《论敌人的“铁壁合围”战术》的文章,便坐下来认真地阅读起来。原来,这年夏天,日本侵略军为了一口吃掉抗日力量,对华北根据地施行了残酷的“铁壁合围”,后来,在八路军前方总部的指挥下,经过广大军民的同心协力,奋勇抗敌,最终粉碎了敌人的“铁壁合围”。夏纳亲自参加了两次反“扫荡”的激烈战斗,便琢磨研究一番,写出了这篇论文。

  彭德怀看完文章后,说:“小夏,你这样做是很对的。实践出真知。一个青年应该好好研究点实际问题,尤其是敌人使用的那些战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不过,你写的这篇文章还存在某些片面性。你只从表面上说了一下敌人战术上的一些形式,没有从本质上明确指出敌人‘铁壁合围’战术的特点和弱点。如果能够就如何打破‘铁壁合围’战术做进一步的研究,这篇文章就会生动有力,有理有据,说得让人心服口服,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

  彭德怀又说:“另外,文章的题目也有点大,不够贴切。”说罢,他摸出钢笔,在原标题上边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关于‘铁壁合围’战术的研究”几个大字。彭德怀走后,夏纳从实际工作和实战中学习研究军事知识的劲头就更大了,将那篇文章做了认真修改,又拿给彭德怀过目。不久,这篇文章就在八路军总部创办的《前线》杂志上发表了。

第15篇: 党史故事1000字

  开国少将肖永正规定面前人人平等

  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一天,红四方军总指军徐向前在雪山上来回巡视正在爬雪山的部队。突然发现一位红军战士背着一只大锅,一步一喘,艰难地行进着。这位战士没有穿棉衣,身上只披条草袋。他立即发话:"快去把连长找来!"不一会儿,九连连长跑步来到徐总指挥跟前。徐向前严厉批评道:"这个同志还披着草袋子,冻成这样儿啦?你们是怎么搞的,去把司务长找来!"连长胆怯地报告道:"徐总指挥,他就是司务长,叫肖永正,他的棉衣临出发时脱给房东老乡穿了。""什么,他就是肖永正!"徐总指挥走到这位叫肖永正的红军战士面前,从他背上接过锅,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肖永正裹在身上……

  部队下山后,徐总指挥在方面军全体干部会上,提起肖永正仍然是激动不已:"有个连队司务长,棉衣发下去了,战士们都穿上了,他却把自己的棉衣送给没有衣裳穿的房东,自己披个草袋子过雪山,背上还背着一口锅!他就是三十九团九连的司务长,叫肖永正!""肖永正是个正派的粮草官。我们有这样的粮草官,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党史故事1000字【十五篇】

https://m.sxqingyun.com/lizhigushi/335569/


推荐访问:
    上一篇:赵一曼故事演讲稿三分钟范文(精选4篇) 下一篇:红色故事的英雄事迹(通用4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